
《伤仲永》语文教学反思
身为一名人民教师,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,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,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伤仲永》语文教学反思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《伤仲永》语文教学反思1从我们上学始,伤仲永一课就已选入中学课本,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,受之天与受于人的辩证统一思想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…
近来教读此课,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字词切入,但这些要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之上,初一孩子活泼可爱,爱说爱笑,但文言底子薄,阅读此文,大概意思清楚,对于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却不深刻,仅凭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是远远不够的,要得益于老师的指导啊!
如何指导?思来想去,我还是定位到字词切入,循序渐进,走近作者,走入文本。下边是我的部分实录及反思。
师:请你站在方仲永的角度,用文中的两个字或词,简单概括其学业的发展历程!
学生举手的很多。
生1:异
师:为什么?
生1:五岁时,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,文理皆有可观者。
生2:众人
生2:主要针对其后期的现状而言的。
师:很好!有道理,那么请站在王安石的角度,用两个字简单概括方仲永的学业发展历程。
生:伤
老师示意只有一个字,并提醒注意“发展历程”几个字。学生稍作思考。
生:赏
还有学生说到了 ……此处隐藏7869个字……让同学们提问。我想,按教学设计,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,已经达到了要求,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,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。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:“老师,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,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?”说实话,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,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?但我想,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。
于是我马上说:“这个问题提得好,又有趣,哪一个同学能回答?”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。“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,拉着他到处拜访人,四处赚钱,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。”
“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,同县人都赞不绝口,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,以为自己很了不起。”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,便立即给予肯定、表扬。“要是你们是方仲永,心里会怎样想?”
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,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,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,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(因父亲毕竟没读书,目光短浅)……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:劝说父亲,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,让“我”继续学习。我说:“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,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,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。”
问题来自学生,答案也来自学生,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,都应给予肯定。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,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,判断、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、发展,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。
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,也不等于同学都懂,或没什么大问题了。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,是出乎意料的,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,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、教材的范围。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、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,给予鼓励、引导。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