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少年闰土》教学反思
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,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,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,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?下面是小编整理的《少年闰土》教学反思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少年闰土》教学反思1《少年闰土》是一篇老课文,在组织教学设计时,我大胆地将《故乡》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述引进课堂,让学生透过比较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,中年时的苍老与悲苦,对帮忙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,起到了十分好的效果。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:
1、在课堂上,我从转变自身主角做起,对学生采用“导”而不是“给”:
如教学第一自然段,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,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,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、去品味、去想象,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,来实现以读学写、学以致用的目的。
2、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“捕鸟”,如何“看瓜刺猹”、“拾贝壳”、“看跳鱼儿”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,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取,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,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:“我知道,有些同学喜爱捕鸟,有些同学对“看瓜刺?”感兴趣……那么,你喜爱什么资料,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,然后把怎样捕鸟,怎样看瓜刺?的乐趣和拣贝壳,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,也能够采用“我”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主角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,好吗?”这样一引导,学生立刻活跃起来,有的模仿文中的“我”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 ……此处隐藏11819个字……景为的是写我和闰土的相识,合在一起为好。全体同学释然。导学成功!
二是关于第一自然的学习,这个“凤头”,学生学出了味道,倒叙的手法,一看便知,怎么写的内容值得品味,于是带着学生“找寻”,有声有色,有动有静,有景有人,写得真好,读,再读!直接再切入第五自然段,外貌的描写,又能读出什么信息(健康可爱、家里的宝贝、作者抓了特点)说得真好,读,再读!
三是关于背景的介绍,删除会有什么后果?让学生还是读、找。很多信息就得以呈现,“我”的身份是“少爷”;“大祭司值年”的“郑重”;“忙月”的意思。
学贵有疑,喜在释然。几个环节后,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,对“小说”这一文体有更加感性的认识。
《少年闰土》教学反思15教授完这一课后,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:
首先,整堂课的流程设计先天不足,在第一课时中安排了教学四件稀奇事和理解重点句子,容量偏大,尤其是在课上我只是重点教学了“看瓜刺猹”一件事情,其余三件事情时间太紧,事先安排的自读根本就没有展开。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“见多识广”的理解浮于表面。
其次,教师对课堂地调控缺乏灵活性,只是生搬硬套课前的设计,从整体初步感知人物形象,到具体事例的分析,感知人物特点,最终再在重点句子的理解上对人物特点作提炼。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欠缺应变。
一整堂下来,从速读课文,默读课文整体感知,到重点教学“看瓜刺猹”,自由读,个别感悟读,到分主角读。最终对重点句的整体朗读,看似不少,但整堂课还是少了点读书声。缺少了读,学生的感悟就不深刻!
知不足才能提高,反思自我课堂中的问题,找出解决的办法,才能为今后的教学夯实基础!我想哪里跌倒,就从哪里起来!